浔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浔阳区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日期:2012-10-15【浏览次数:: 】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而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以知识密集、信息技术带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浔阳区作为中心城区,由于发展空间制约,发展大工业受到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既是发挥浔阳中心城区比较优势、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浔阳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浔阳区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全面贯彻区委“12345”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建设“美丽浔阳、实力浔阳、文化浔阳、幸福浔阳”的总体目标,特制定《浔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市“两区互动,强工兴城”主战略的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我区现代服务业进入加快发展期。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明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辖区共有各类物流仓储企业30多家,入驻总部楼宇企业378家,楼宇经营面积20多万平方米;除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密布外,城区已聚集九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保、中国财保、平安保险、天安保险、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各类担保机构等20多家,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专业快递、律师、会计、培训、咨询、卫生保健以及社区服务等中介机构也得到较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消费性服务业结构逐步升级。随着连锁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地区总部、区域中心等现代商业模式的不断扩张,传统的商贸、餐饮、酒店正从小规模、单元化服务模式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转变。如联盛、太平洋、信华等一批大型商贸企业正快速成长,成为推进辖区商贸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汽车等高档消费蓬勃发展,成为促进浔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居民住宅消费升级明显加快。
——现代服务业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独特的区位交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我区成为现代服务业投资热点。围绕浔阳路、环城路、庐山南路及“两湖”周边区域,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了“三横三纵”网格化集聚态势,沃尔玛、肯德基、人人乐、农工商、联盛等大型商业品牌,远洲国际、建国酒店等高档星级酒店,龙翔国贸大厦、南湖国际、兴龙国际商务中心等商务楼宇,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服务业全部汇聚其中,以“两湖”为核心的综合性成熟商圈已基本成型。
——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社会贡献日趋显著。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到2011年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5.8%,对区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0.6%。现代服务业还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底,全区现代服务业总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60.7%。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国内加快转移流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九江沿江大开发促进工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围绕区委“12345”发展战略和建设“美丽、实力、文化、幸福新浔阳”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九江中心城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浔阳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火车头,逐步形成规模适宜、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2、基本原则
——重点突出,全局带动。既要发挥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进行合理的空间产业布局,突出重点发展区域;又要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联动效应,突出发展重点行业,以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为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结构优化,均衡推进。既要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型服务业,又要培植发展新兴成长型服务业;既要提升优化消费性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开放促进,创新发展。积极应对新形势,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既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角色,制定优惠政策,规范行业环境,又要明确企业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实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调节“三力合一”。
三、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九江中心城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把浔阳区建设成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区域消费性服务中心、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区域现代商务中心和九江地区文化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以商贸、物流、总部楼宇、文化创意为龙头,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中介服务、旅游休闲以及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值过1000亿元,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现代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城镇总就业人数70%以上。
四、发展重点
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浔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1、重点发展商务楼宇。一是大力实施楼宇经济“5133工程”。认真执行发展楼宇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新建一批、盘活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的基本思路,大力实施楼宇经济“5133工程”,力争利用5年时间,新建商务楼宇10座以上,新增楼宇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打造1-2座税收过亿、10座以上税收过千万的精品楼宇,争取到2015年,楼宇经济税收过5亿元,实现楼宇经济税收占三产税收比重30%以上。二是加快楼宇项目规划建设。加大对龙翔国贸大厦、五丰大厦等现有楼宇资源的改造升级和远洲国际、南湖国际等商务楼宇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两湖”周边等现有商务楼宇核心商圈功能;快速推进兴龙国际商务中心、中瀚商务楼宇、和汇商务楼宇、九江烟草物流中心、浔阳楼商务楼宇的建设推进力度;以水产市场地块、广本4S店地块、区检察院地块片区的旧城改造和京九大市场搬迁为契机,力争新引进3-5家商务楼宇项目,同时进一步优化商务楼宇布局,促进新建商务楼宇合理集聚,形成有规模、有档次的楼宇经济群。三是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CBD)打造。围绕浔阳楼商务中心,远洲国际、南湖国际等楼宇项目,重点布局发展金融、保险、法律、会计、文化、演艺、中介服务等业态,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在CBD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营销中心等,使我区成为九江乃至赣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商务中心。
2、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坚持“港城联动”,充分发挥长江岸线资源、区位、交通、信息和金融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打造物流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培育本土现代大型物流企业,扶持一批骨干型物流企业,形成以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以及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的物流产业群。二是加快物流项目建设。按照“城内大商场,城外大市场”的要求,围绕滨江东路和长虹东大道区域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新雪域物流园、琵琶湖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和长东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争取2012年底全部建成营业;加快推进九江烟草物流中心项目和九江义乌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实施的房屋征迁和报建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力争2012年基本开工建设;继续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争取早日启动京九大市场城市综合体、广本4S店片区地块等项目开发。三是完善物流配套服务。以物流园区为平台、以物流节点为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重点物流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运输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快沿江仓储冷库、货运配载、物流服务、综合码头等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从而把沿江和长虹北路片区打造成辐射全省、带动周边省份、服务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物流枢纽城市。争取到2015年,辖区物流企业及各类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00亿元。
3、谋划发展文化创意。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文化浔阳”的发展目标,与中央关于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可谓是不谋而合,浔阳区“八个一”文化项目的成功启动,为建设文化浔阳拉开了大幕。为扎实推进文化浔阳建设,以九江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一是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以九江电视台、九江日报社、九江文化馆、九江剧院、南湖国际影视城为平台,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创作、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数字动漫、网络传媒、广告设计等高技术、高知识含量新型文化产业落户浔阳。力争到2015年,浔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赣北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二是加快推进“八个一”文化工程,调整、充实新的文化元素,不断给“八个一”文化工程赋予新的文化内容和时代内涵。以“浔阳论坛”为平台,在全区努力营造学知识、用知识的浓厚氛围;以“春江花月夜”大型演艺晚会为依托,通过聘请国家级创作团队,高标准、高品味打造出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浔阳文化产业。三是充分利用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积极发展节庆文化、会展文化、演艺文化和休闲文化等特色经济业态,不断增强文化浔阳的内生动力,把浔阳打造成区域性文化产业名城,使“文化浔阳”成为九江一张闪光的名片。
4、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九江作为历史上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五大港口之一,烟水亭、琵琶亭、浔阳楼、锁江楼、浪井等岸线旅游景点荟萃,且绝大多数位于浔阳辖区,为建设文化浔阳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整合城区旅游资源,加大白水湖周边环境整治力度,按照打造沿湖一条路、沿路一片景的要求,把白水湖周边打造成一条旅游休闲景观带;争取市政府对浔阳发展旅游业态的支持,加大浔阳楼、琵琶亭、锁江楼、美孚洋行旧址、烟水亭等滨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保护力度,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指导,抓紧项目策划、包装,着力打造九江中心城区包含滨江生态游、历史文化揽胜游、两湖地域风情游、百年大中路休闲购物游等在内的“浔阳江头4A级景区”及旅游线路,使外地游客“既来之、则安之”,留得了、有的看。二是借鉴修复大中路西段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经验,围绕加强城区特色文化景观和具有纪念价值老建筑开发保护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复工程,深入挖掘名人、名胜、名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三是加大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和编辑力度,制作一批具有浔阳特色的剪纸、画册、版画及历史文化丛书等作品,不断提升城区文化旅游内涵。四是坚持政府规划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旧城改造,重点打造酒吧一条街、饮食一条街、茶艺一条街、品牌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大力开发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等新型旅游模式。力争到2015年,旅游休闲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亿元,年均增长25%。
5、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按照“产业集聚、进退有序、一街一品”的理念,以大中路升级改造为突破,全力推进环湖门头店招、浔阳路立面升级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浔阳新天地文化餐饮会所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滨江路、大中路业态调整提升,整体带动“三横三纵”中心商业街区传统商贸的上档升级,努力将大中路、浔阳路、滨江路、环城路、信华城市广场、浔阳东路地下商业街等培育成有品位、上档次的特色街区。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结合旧城改造,制定现代商贸发展相关政策,优化现代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度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商场。大力发展连锁、专卖、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型商业形态,支持联盛集团、信华集团等本土企业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和业务重组等方式,成长为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提升连锁商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鼓励仓储式商业、品牌代理、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切实巩固中心城区的核心商圈地位。三是提高专业市场素质。按照城市综合体服务功能要求,重点启动老京九市场地块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裕华百货、中百站、天马建材家居等专业市场改造建设。切实提升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建设九江国际会展中心。充分利用九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区位优势,以区检察院片区地块和原蔬菜市场地块开发改造为契机,按照建设九江地标性建筑的要求,建设九江国际会展中心。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资本或境外资本,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大型会议酒店,各类多功能产品展览场馆。切实加快九江会展业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会议展览机构合作,吸引其在浔阳区设立会展分支机构,共同创办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会展。
6、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一是加快金融体制建设,围绕把浔阳东路打造成赣北地区金融集聚服务区,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银行、风险投资、保险公司、中小银行和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区集聚,设立分支机构,拓展金融业务。二是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健全国有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级金融体系,围绕生产领域的信贷服务,支持辖区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九江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加大对园区企业和基础城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加强政企、银企对接,建立金融部门与中小企业沟通协调机制,鼓励金融部门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业务。四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业,积极支持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拓新险种,不断扩大商业保险覆盖面,使之成为金融保险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五是大力开发中间业务市场,发展财务顾问、个人理财、衍生品交易、资信调查、代客风险管理等业务。
7、探索发展外包服务。以总部楼宇和创意产业园为平台,通过合资、合作或独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培育我区服务外包企业,鼓励辖区内外包企业为外国及港澳台公司、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以系统应用、运营、维护为主的技术外包服务。适时开展物流、医疗、教育等领域所从事的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分析、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支持并资助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力争打造服务外包业发展平台1个,引进和培育专业服务外包企业1-2家。
8、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一是提供社区保障服务。主要面向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弱势人群、贫困人群和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专业化服务,围绕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养老托老,以街道为中心,重点打造便民服务、家政服务、党员服务等“三个中心”,培育1-2家社区便民服务品牌,逐步构建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完善社区就业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目标,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创办养老托幼、文化休闲、医疗保健、家政服务、职业婚介、婚庆服务、物业管理、房屋中介等各种便民服务业,拓宽社区服务业覆盖面。三是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坚持以民为本,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农改超”工程,鼓励优先发展社区超市、社区便利店,使之成为方便社区居民和提高生活档次的重要途径。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区每个社区,新型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供的社区服务新局面。
9、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一是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程度。二是加快发展律师、会计、税务、通关、贸易、经纪、认证等商务服务中介机构,引进国内外著名中介服务机构来执业。三是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代表、服务、协调和自律的功能。在总部经济区块规划有专业特点的律师楼、会计楼、研发大厦等,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扶持中介机构的发展。
五、空间布局
1、一个中心
围绕业已形成的“两湖”核心商圈,重点打造赣北乃至中部地区区域性高端商务中心。
2、四大板块
——湓浦板块:围绕环湖门头店招和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大中路西段和滨江路业态提升,重点打造茶饮文化休闲街区、地方特色餐饮、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区等文旅休闲核心区。
——甘棠板块:依托远洲国际、南湖国际、浔阳楼商务中心,重点发展总部楼宇经济,打造高端商务区,使之成为软件开发、现代传媒、服务外包、广告服务、艺术制作、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
——人民路板块:依托庐山南路,重点打造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商贸商业、中介服务等综合服务区。
——白水湖板块:围绕浔阳东路兴龙国际商务中心、和汇商务楼宇、农行综合楼、金磊大厦等重点商务楼宇,重点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区。围绕滨江路和长虹北路,加快新雪域物流园、城市综合体和九江义乌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重点打造辐射全省,带动周边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物流枢纽。
六、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街道主要负责人共同参加的现代服务业领导发展协调小组,组织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和重大事项,并负责与市级以上有关部门进行衔接,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增强全区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能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履行全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具体事项。
2、加强政策支持。一是研究制定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导向目录,确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条件和标准。二是制定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投资导向、项目用地、项目审批、税收优惠、融资担保、水电气价格等方面,进行细化,给予支持。三是设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基金,对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对获得国家、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的企业和项目提供配套支持。四是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健康有序发展。
3、强化项目支撑。一是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放宽行业准入限制,按照“不禁即进”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企事业单位和条件具备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应向社会开放,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吸引国内外公司在旅游休闲、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加大项目投资,成立区域性总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是充分运用好赣台会、中博会等招商平台,有针对性包装策划好一批优质现代服务业项目,对有意向投资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实行专人跟踪服务,对已签约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各级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全程跟踪,提供最优服务。
4、培育龙头企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围绕联盛集团、和汇集团、派拉蒙集团等本土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同时扶持有条件成长型的现代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大企业上市,形成一批拥有服务品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大型企业。二是实施现代服务业品牌战略。支持企业走品牌扩张之路,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特别是连锁、加盟经营方式加快扩张型发展,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和省名牌,加快培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著名品牌。
5、强化人才培养。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创意、各类中介等服务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加强与高校、职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综合培训与专业培训、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服务业急需人才。通过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方式,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
6、完善统计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研究制定反映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经常性调度制度,为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在区统计部门指导下,重点建立并完善现代物流、楼宇经济、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行业和领域的统计工作,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建立服务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