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民建浔阳区支部
近年来,我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支持”的原则,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政府服务群众、贴近群众、方便群众、保障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已初步形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运行机制科学、监管规范有序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目标。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广大群众需求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是有网点分布,但基础设施难落实,影响基层医疗网点布局。我区现有公立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9家,辖区内基层医疗网点已基本分布。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2013年初,区政府制定出台《浔阳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13-2015年)》,实行区域卫生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明确三年内将社区卫生医疗与新建小区、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或旧城改造项目同步规划设计。近年来,在孔家洼片区、花果园片区、封缸酒厂片区和莲花池片区等“十大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区政府已带头把社区卫生服务医疗用房列入区域整体规划安排。然而,在商业小区的规划、开发过程中并未安排落实,导致在新增商业小区内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场所、经费落实难等诸多困难,形成医疗便民服务网点盲点。
二是有医技队伍,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专业人员483名,其中副高职称27名;已选送培训全科医师103名,在岗74名,但专业技术人员总体水平较低,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凤毛麟角,人才流失情况时有发生。公立机构面临全科医师、中医师、公卫医师紧缺的现状,加上医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与市级大型医疗机构相比普遍偏低,导致优秀医学院毕业生不愿意且不安心到基层工作的现象突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局面也致使医疗氛围不够浓厚,医务人员多为安于现状,主动扩充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的意识不强。因而区公立医院面临缺乏有影响、有特色、有优势、能吸引患者的专科诊疗。长此以往,我区医疗公信力必将受到质疑和影响。
三是有联动制度,但双向转诊对接难,影响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发挥。实行双向转诊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方便居民群众就近就医,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然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与市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但实际中只是社区服务中心(站)将诊治不了的患者转至综合医院,综合医院很少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转至社区,“双向转诊”变成了“单向转诊”,转上容易转下难。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又有制度上的缺陷。
四是有就医需求,但资源整合未到位,影响医保群众就近就医热情。我区作为九江市的主城区,居住着绝大多数的市级医社保人员。因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未开通市级医社保服务,该部分人群的普通常见病无法用医保就近就医,也致使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作用没有被最大限度发挥。
二、相关建议
1.严格执行规划要求,加快医疗网点布局。建议把设置社区卫生医疗用房作为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明确规定新建小区人口达到7000人以上的应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审批经费方面政府酌情减免。小区建成后,由相关责任部门督促社区卫生服务保障用房交付到位,由当地卫生计生部门统一分配使用。建议采取拆建建新,整体搬迁方式,建立“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扩大我区区属医院规模,引进优秀专业医技人才,建设好技术过硬、特色鲜明、口碑良好的区综合医院。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级人才缺乏的状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呼吁市里建立二、三级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明确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每年下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的期限,并将医护人员下社区的执行情况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发挥优秀医技人员传帮带作用;二是尽快落实医师的多点执业机制,以此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技水平的提高;三是由人事部门组织、卫生部门实施,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应届高中毕业生签定协议,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3.落实“双向转诊”,强化基层医疗资源利用。实现“双向转诊”制度落实,既要在观念上下功夫,加大倡导常见病“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改变人们的就诊认知,但更重要的还是从制度方面寻求对策。建议根据市、区具体情况,加大力度,协调人社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群众首诊在社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转诊有章可循,实现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赢”,以促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健康发展。
4.畅通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针对浔阳区地处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中心)点多面广的优势,建议协调市级部门,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开通市级医保,减免使用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