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清风网发布日期:2017-12-29[浏览次数: ]
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一句诗,出自元代画家、诗人王冕诗作——《墨梅》。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诗,赋予了诗句新的时代内涵。“清气”,乃光明正大之气,是“国家许我以信心,我许国家以未来”的满腔豪情,是“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是“铁面无私,公道正派”的一身正气。
大国自信让我们充满澎湃的激情和底气,人民群众赋予我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而公道正派则是我们监督执纪问责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底线。有勇有谋有担当,善思善行善作为。纪检监察干部的“清气”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修炼而来。
从“大国自信”而来
近期,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一经播出,收视率持续攀升,该片里一句 “一本中国护照,能够助你走向世界,也要护你平安回家”让全体中国公民充满感动。一本小小的护照,彰显的正是“大国自信”。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所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短短68年的时间,中国没有殖民没有掠夺他人,没有靠发动战争获得全球体系中的特权,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底气和自信,就是从大国的实力和风度而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诗书”,指的是修养,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当今社会思想多样、社会价值多元、社会思潮多变的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加强政治修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信的人最有气质,气质成就清气。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保持“清气”,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底气正是从“大国自信”而来。
从“密切联系群众”而来
人民群众是纪检监察工作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工作基础和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一书中,讲述的就是怎样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粉碎了装备优良的超过红军三五十倍的敌人的“清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红军游击队之所以能够在如此恶劣环境下还能得到群众的同情与支持,与陈毅等把人民群众当作游击队的亲人,解民于危难,救民于水火,雪中送炭,关心民众,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分不开。
“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活动,走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摸排问题线索,这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次生动实践。正因为有了群众的支持、参与,我们才能在祛除脱贫攻坚战役中的“蚁贪蝇害”上取得重大成就。
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纪检监察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一方面,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征集民众智慧,使我们的工作建立在了解、顺应、符合群众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解疑释惑,解决诉求,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到基层传播清风正气。
从“秉公执纪”而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纪检监察干部的“清气”,是从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的公道、正派而来。
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纪检监察干部担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站在反腐倡廉风口浪尖上,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来加强自身建设。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强调,要保持担当精神、斗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必须牢记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做到公道正派,秉公执纪,带头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南康区纪委 曾祖腾 刘春生)